鋇餐和胃鏡該如何選擇?
胃不舒服的人去醫院看病,經常會面臨兩種檢查選擇:鋇餐還是胃鏡。權衡的原因也簡單明了:鋇餐不用插管痛苦小,但看不清楚;胃鏡看得清楚,但插管很痛苦。翻 譯成醫學術語是這樣的:鋇餐檢查診斷效率較低,但為非侵入性;胃鏡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,但為侵入性檢查,存在患者耐受性的問題。
在討論這兩個選擇之前,先簡單說一下鋇餐和胃鏡的原理。鋇餐其實就是X線檢查,X線透過人體后,因為人體各個部位密度的不同,呈現出有對比的圖像。但胃和周圍的組織密度差不多,直接透視除了看到胃底的一個大胃泡,什么也看不到。于是就讓病人喝入一種不透X光 的含鋇溶液,鋇喝入以后不會吸收,均勻涂抹在胃里面,就將胃的形狀勾勒出來。胃在空腹狀態下是癟的,胃壁重疊在一起,為了看清楚,還需要注入一定的氣體。胃鏡原理就簡單多了,是一個一端裝了數碼相機的長管子,管子里面除了傳送數碼影像的電線外,還有一些能夠控制數碼相機一端上下左右拐彎的線,通過手柄控制 數碼相機這一頭的方向。把數碼相機這一頭伸到胃里,就能夠上下左右前后的觀察整個胃里的情況。同時胃鏡也有注氣和吸引裝置,能夠把胃腔充起來,把胃內的粘 液吸掉,從而更好的觀察。
明白了原理,兩者哪個更準確怕是沒有異議了。打個比方,鋇餐相當于看皮影,而胃鏡則是高清數碼。實際情況也基本支持這種對比。鋇餐檢查沒有顯示異常,病人不 放心再做一個胃鏡結果發現有病,或者鋇餐檢查顯示胃里有病,再做胃鏡檢查結果沒病,這兩種情況經常能夠遇到。較早的統計結果顯示,以胃鏡為標準,最終胃鏡 證實有病的,鋇餐只能發現50%左右,而胃鏡最終證明沒病的,仍有將近10%被 鋇餐誤診為有病。也就是說,一個病人做完鋇餐發現沒病,并不能證明沒病,還得再做胃鏡進一步排除;如果有病,也先不要著急,有可能沒病。如果再考慮到只有 胃鏡才能獲得活檢進行病理診斷,鋇餐診斷有病的病人依然需要再做一次胃鏡。相反,如果做過胃鏡,就不必再做鋇餐。這樣一比,鋇餐應該被胃鏡完全淘汰了。